有个小村庄,曾经名凤凰。后改葫芦窝,盼民福禄长。
一、从凤凰窝到葫芦窝
葫芦窝村座落在林亭口镇东南隅,是个风景优美、底蕴深厚的小村庄。2020年,被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确定为文化旅游村创建村庄。
葫芦窝原名凤凰窝,因村庄布局鸟瞰恰似展翅飞翔的凤凰,故名凤凰窝。现在村西北还有一块农田就叫做“凤凰窝”,为村庄名称印记佐证。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布局发生了改变,西边小、东边大,状如葫芦,因此改名葫芦窝。不过如今赶上好时代,葫芦窝又如凤凰一样展翅欲飞了。
二、兰陈往事
关于葫芦窝的姓氏,有这样几句顺口溜:“吴沈李兰王,姜田孙郭张,单马周陈武,猪场一老汪。”后来,汪、张、田姓或迁走或无后,目前村内还有十三个姓氏。
葫芦窝由兰姓立庄,兰氏家族是明初的名门望族,民间有“兰半朝”之说。据说,兰氏为明朝开国元勋蓝玉后代,蓝玉曾在蓟州驻防,其后一支落户于葫芦窝。据兰氏后人兰贺明讲,其家最早坟地就有四五处。清明时,每坟上一木锨土也得三天时间,可见兰氏家族之庞大。兰贺明说,小时候,家里有个箱子装有古玩玉器,其中有一个瓷盆,直径约一尺,取出来作为餐具,一次盛粥时被鸡蹬翻,掉在地上摔坏了。兰贺明、兰贺红弟兄各有一个豆绿色瓷盘,盘底有两条凸起的龙,兰贺明的瓷盘后来带到宝坻城里,被人拿走一直未还,兰贺红的瓷盘也已不知去向。由此,也可见其家过去之隆盛。“兰半朝”后代家道中落,人丁不盛,后来不得不从周良街道张旭庄兰氏族人中过继一位叫兰呈祥的男丁作为继承人。
明朝永乐年间,南京水西门外陈氏随明成祖朱棣“扫北”过来,弟兄五人依次为陈肇基、陈肇端、陈肇瑞、陈肇本、陈肇源。弟兄五人由于战功被封为千户,落户于葫芦窝。目前已经发现陈肇基、陈肇端、陈肇源的墓碑且保存完好。陈肇源墓碑左侧刻有“后嗣迁居崔黄口”字样。另外又发现陈家后人一通墓碑,碑文“清故显考邑庠生例赠明威将军陈公讳达尊显妣张恭人之墓”,“乾隆八年岁次癸亥三月清明谷旦立”。通过碑文看,陈家从最初的尚武到后来尚文,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地位。
三、村庄古迹
庆云庵。始建于何时暂无文献记载,座落在村大街街中。它坐北朝南,正门是朱漆两扇大门,门框上有两枚门簪,簪端刻有篆字“福”“寿”“康”“宁”,大门外左右各有一尊高约一米的石狮。解放前,庆云庵已改作村小学校,后被人工拆毁。
城隍庙。城隍庙座落在现在村东鸭子棚一带,庙内供奉城隍。
关帝庙。关帝庙座落在村东南现在叫老庙台的地块,庙共有三进:第一进殿内东西间各有一匹红色赤兔马立像;第二进殿(正殿)中塑关羽坐像,一手捻须髯,一手握《春秋》正在观看;第三层殿为陈氏祠堂。整座庙宇宏浩壮观,上覆琉璃瓦,外青砖内粉壁,甚为庄严。
五道庙。位于村大街、现村委会西侧不远,不知庙内供奉哪路神仙。听老人讲,内奉一尊泥像,慈眉善目。庙前有一石质香炉,庙西侧有一眼古井,旁有饮马石槽。明代万历年间宝坻知县袁黄来村时,曾在此传授村民水稻栽培技术,并指导村民用青砖砌筑水井防止坍塌,因此也有“袁公井”之说。
四、“花陈公”与花园街
花园街位于葫芦窝老庄南街,与“花陈公”有关。据《陈氏族谱》记载:二门陈肇端后裔七世陈万,明隆庆时(1567~1572)由侍官司礼监抬肩,执掌监事。此人简重沉默,恂谨有度,不接纳权贵,不干预朝政,虽身为宦官而颇具贤名,遇事小心勤恪,深得皇帝宠信。他曾于某年秋冬之际,凭借一枚“小甘瓜”,得宠于陈皇后,受赐一品蟒服、金钱数万。《明史》记载隆庆皇帝有孝安皇后(?-1596),陈氏,明穆宗朱载垕继妻,通州人,锦衣卫副千户封固安伯陈景行之女。隆庆帝即位后妃嫔颇多,陈皇后无宠,复触帝怒,借口皇后无子多病,迁居别宫。万历二十四年七月,陈太后崩。
陈万回到葫芦窝后,就在村南建造了一座花园住宅,极花草树木、楼台亭阁之胜,人称其为“花陈公”。上世纪20年代“花陈公”建筑遗址尚存,后来渐渐荒芜。“花陈公”所在街道被称为“花园街”且沿用至今,距今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五、南稻北种第一村
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袁黄任宝坻知县,多次到宝坻东南葫芦窝一带教民围田试种水稻并获成功,之后在全县推广水稻种植。后来,葫芦窝被誉为“南稻北种第一村”。
针对葫芦窝水网密布酷似江南水乡的状况,袁黄先生借鉴南方围田经验,打造出一块水田,“随地形势,四面各筑大岸以障水,中间又为小岸,或外水高而内水不得出则车而出之,以是常稔而不荒”,“斥卤既尽,渐可种稻”。当时“宝坻民众尊信其说,踊跃相劝”。明万历二十年(1592)先生离任后,“其绩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