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在甲骨文里,形似同向相握的两只手,意为以手相扶、握手结交,彼此友好、互帮互助。《礼记》中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种“志同道合”的友谊,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即表现为“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的互爱、“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互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互助、“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互尊和“固于胶漆,坚于金石”的互信。
“善”,会意字,从羊,从言。在古代,羊是吉祥、温顺的代表。《说文解字》中说:“善,吉也。”《三字经》开篇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论语》有言:“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在告诫世人,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追求自我提高的过程。
友善的内核是仁爱。仁,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而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中“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等理念,都突出以仁爱为原则,做到与人为善、关爱他人。《孟子》更进一步提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认为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用仁义之心对待别人。
友善,是人性的基石,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5000年中华文明史,友善的光辉始终贯穿其中。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被《史记》尊为“循吏第一”。相传,孙叔敖幼年时外出,路遇一条两头蛇。时人传言,见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便只死我一人好了,不要再叫旁人看见,于是将蛇斩杀并埋掉,后世之人皆颂其仁德。后来,孙叔敖身居高位,始终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施善政、行善举,经常拿自己的俸禄扶贫济困,自己却清廉如水,去世时家人竟连购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令人敬佩。
《管子》云:“善人者,人亦善之。”发乎内心的善念、善意和善行,利团结、促和谐、润人心,可化干戈为玉帛,凝人心以助力。“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以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为核心的雷锋精神,已成为时代的精神符号。事实反复证明,友善犹如和煦春风,哪里充盈,哪里就能一片祥和安泰;哪里缺失,哪里就会一团乌烟瘴气。这就是友善的力量。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善的最高境界是为人民。传承仁爱、立己达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底色。面对疫情反复延宕,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呵护每一名群众的身体健康;面对世界发展困局,我们坚持“广交朋友,诚待天下”“睦邻友好,守望相助”,以兼济天下的大善之行体现大国担当。
“友也者,友其德也。”以心相交、以善为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执笔人:张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