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文明办关于做好“天津好人”候选人推荐上报的通知要求,宝坻区文明办经过基层推荐、初审等环节,确定王嵩等5人为2022年1月“天津好人”候选人,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1月5日—1月7日,共2天。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或发现问题,请以电话形式向宝坻区文明办反映。
监督电话:022-29220061
宝坻区文明办
2022年1月5日
2022年1月天津市“天津好人”候选人名单
敬业奉献类:

“一肩挑”用心用情用力推动老年人疫苗接种
王嵩,男,28岁,中共党员,河北秦皇岛人,2021年10月任宝坻区八门城镇王家铺村党支部书记。
王嵩自成为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以来,就始终坚持与村民“共冷暖”,不仅要当好村民的“当家人”,更要当好村民的“贴心人”。他或深入田间地头,或坐在村民家中,或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中,时刻都在了解村民的呼声与心愿,全心全意协调各方力量,尽最大努力予以解决。推动王家铺村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就是他在本村工作以来,遇到的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但是通过他扎实有效的工作,带领村两委向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广大村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确保应接尽接。
用心服务,细致入微,用行动温暖老人的心。在疫苗接种当天,八门城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来到村大队部,为方便老人接种,王嵩自己开车带着村委大姐一一去老人家中去接,叮嘱老人穿好衣服,带好相关证件,仔细搀扶上车,打完针,留观后再开车逐一将老人安安全全的送回家。老人在车上坐着,笑着说:“我们是坐着小书记的车打的疫苗,我们省了事啦。”对于行动不便,或者岁数过大的老年人,王嵩与医护人员商量,去家中进行接种,就这样他开着车带着医护人员上门接种,老人看到大夫直接来到家里,心里也是很温暖的,主动配合测量血压等各项工作,细致的服务使得接种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
用情讲解,消除疑虑,用科学打开老人心中的结。老年人本身就是免疫力较低的一部分群体,同样的风险下更容易受到感染。一部分老年人不愿意接种,有时并非是因为自身身体存在某些绝对禁忌症,而更多的是心有顾虑,总认为自己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这些老年病一旦打上疫苗,会有不良影响,也有一些是老人岁数过大,已经八九十岁的高龄,其子女对老人接种也心有担忧,怕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情况。王嵩针对这些前期摸排了解到的问题,首先认真向镇卫生院大夫和疫情防控指挥部进行咨询老年人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然后便一一上门入户做工作,用情、用科学数据向未接种的老人和家人耐心详细的做好讲解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上门,或者是找到其子女共同做工作,经过锲而不舍的不懈努力,最终得到广大老年人的认可和信任,同意接种。
用力摸排,不落一人,用数据建立老人安全屏障。镇疫情防控指挥部下达通知后,王嵩就立马组织召开村两委会,将村中60岁以上老年人仍未实现接种的底数弄清查实,经核实共有28名60岁以上老年人未接种(包含户籍在本村,但人在外地居住且不确定是否接种的情况),这些老年人中哪些是在村中居住的、哪些是不在村中居住、什么原因没有接种、家庭成员状况是什么等等,这些前期摸排的细节一一查清落实,为后期接种工作做好前期的准备。为了保证各项数据的准确性,他就带领两委成员去老人家里或者是邻居亲戚朋友家进行走访,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详细登记。
在村中居住的14位60岁以上未接种老年人(除绝对禁忌症)全部实现接种,在外地居住的老年人也通过电话等方式通知其尽快接种。截至目前,通过后期电话回访了解到,这部分老年人也基本在当地实现接种。就这样,王嵩带领着村两委用心用情用力,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在寒冷的冬季为村中老人建立起一道“安全屏障”,为社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青春扎根农村中,不负韶华战疫情
崔航,男,26岁,中共党员,天津市宝坻区潮阳街道小广林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2019年,崔航作为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扎根天津市宝坻区潮阳街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他牢记宗旨、忠诚使命,全心全意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在动员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过程中,无论是宣传引导,还是入户摸排,亦或接送孤寡,始终做到“眼中有群众冷暖,心中有百姓牵挂”,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接种工作
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一直萦绕在他的耳边,自2021年3月开展18-59周岁人员疫苗接种工作以来,他常常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晚上进行入户走访,为村民宣传讲解疫苗接种的政策,切实了解村民对于接种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和必要性等方面的顾虑。在这个140多户的村庄里,他累计入户300余次,发放宣传页200余份,这也为之后的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接种工作稳步推进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在接到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的通知后,他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两委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分工。并针对前期入户走访,对老年人存在的接种顾虑进行探讨,明确工作方向。一是成立老年人疫苗接种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一切事宜;二是依托网格化管理,将村干部包保到排、村民代表包保到户,层层分解、逐人落实;三是依托志愿者队伍,成立志愿车队,接送、照顾老年人接种疫苗。会后,他带头挨家挨户做工作,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主动开车来回接送,协助登记、排队,最大程度为老年人提供便利。
“心病还需心药医”,鼓励及时进行疫苗接种
积淀基层情怀,以真心换取人心。针对村里个别老人身体状态良好,但对疫苗存在片面认识、不愿意接种的情况,他在认真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后,善用“群众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拿自己的爷爷奶奶举例,全方位打消老人的顾虑。村里90岁的张兰芬老人逢人便夸,“我们老两口都90来岁了,哪也不去,孩子们也都没空,想着就不打疫苗了,是小崔书记一次次来家里给我们讲打疫苗的好处,询问我们的既往病史,确定打疫苗后还亲自开车陪着我们去打疫苗,让我们感受到了村干部的好,感受到了党的好。”
落实应接尽接政策,筑牢疫情免疫屏障
锻造过硬本领,以担当为民解难。他常和村干部们讲一句话,“接种疫苗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既然是好事,我们就要用心用情把它做好,有些老人一时思想转变不过来,我们不要着急,要耐心地一遍遍做工作。”正所谓“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就都是办法”。在他的带动下,60岁以上老人接种率已达到96.5%以上,仅有3人因临时禁忌症尚未接种,真正做到了应接尽接,在村中建立起了疫情免疫屏障。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作为新时代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崔航扎根一线,心系村民。疫情防控中,或许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感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以“务实又温暖”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的青春与担当、初心和使命。
助人为乐类:

助人为乐显真情 爱心传递暖人心
杨俊杰,男,出生于1982年8月23日,中共预备党员。宝坻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督察。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面前最多艰险不退却......”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那个在训练场上身轻如燕的身影;那个在救援水下如蛟龙浮水的身影;在救援水面那个操船轻车熟路的身影;在救援队部和年会现场那个忙碌奔波的身影......就会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就是宝坻区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督察——杨俊杰。
红心向党,一身正气
杨俊杰自从加入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以来,一直向老党员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克己为公的精神,把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作为一种政治追求。他不断加强理论修养,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他不仅自己严格遵守法规法纪,还监督别人共同遵守。他无私地帮助他人,默默地为社会做贡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成为了蓝天救援队秉公办事的优秀督察,也成为了他们村的一名预备党员。我们说,只有阳光向上,才是有志青年。
灾情面前,首当其冲
宝坻区红十字救援队成立以来,已经协助应急部门、消防、公安部门完成了上百次救援任务。每次救援的现场都会出现杨俊杰那矫健的身影。因为无论他身在哪里,干着什么活计,他都把救援任务放到了首位。曾经也让家里人误解,也让家里人埋怨,这时候,他总会耐心地和家人解释: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是我们每个救援队员都应该用心保护的。我们在入队的时候就发过誓,遵循人道、博爱、奉献的志愿精神,在各种危机面前竭尽所能地挽救生命。作为救援队的一员我有责任去挽救每一个生命。在他感召下,家里人现在不但大力支持他去救援,而且和他一起进行志愿服务。从杨俊杰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初心的重要。没有报酬,默默奉献,少说多做,这不就是我们加入蓝天救援队的初心吗?也正是因为这份初心,杨俊杰救援时,总会冲到现场,与队员们齐心协力进行打捞;也正是因为这份初心,疫情期间,他总是和队友们一起搬运、值岗。
潜心训练,坚守初心
刚刚加入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时候,杨俊杰还是一个腼腆的小伙子。报个笑料,队列训练的时候走路都顺边哟。就是这个腼腆的小伙子,他拉练训练时第一个奔向目的地;绳索训练时,他第一个进行实践演练;水下潜泳时,他第一个掌握技巧潜入水底;搭帐篷时,他第一个完成任务;救护知识练习时,他也是第一个包扎完......无数的第一,是他平时不懈努力的结果。因为在他心中有一盏明灯在指引着他:他要不负众望,做一名优秀的救援队员。
掌握技能,有条不紊
杨俊杰自己的主打职业就是无线电设备的安装,所以蓝天救援队里的大事小情也都变成了他的事宜。不管遇到什么事,他都会接受下来,有条不紊地去完成。谁的手台频道调不出来了,去找小杰头;谁的公网搜不到了,去找小杰头;队里的空调,灯具坏了,去找小杰头,搜救船只的主机出了问题,去找小杰头,年会现场各种电子设备的安装和使用,更是离不开他......忙忙碌碌中,这个阳光男孩撑起了蓝天救援队大部分工作。
保家卫国,一心为民
严格地要求自己,无私地奉献自己,杨俊杰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正是因为他优秀地表现,成为了我区武装部在我们蓝天救援队下设的蛙人打捞排的排长。成为排长之后,杨俊杰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潜水训练时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从来没有懈怠过。他的责任心也更强了,他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对潜水队员进行安全教育,对他们的动作加以规范。在有排污救援任务时,他更是身先士卒,总是第一个下到水里,试探水位。打捞排成立以来,汛期前,协助水利部门多次清理水下杂物,以便能顺利把闸板提起,为汛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我们都知道,水下作业是极不安全的,没有几个人愿意潜到水底进行救援,但是杨俊杰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记得有一次在宝坻区一处橡胶坝处救援时,强大的吸力把他吸到了坝底,而岸上人员还全然没有发觉,他凭借自己的经验,沉着冷静地对自己进行了自救。说起这段经历,我们现在还心惊胆战。但是,勇敢的杨俊杰真的没有被吓倒,每次有水下救援任务时,我们还是总能看到这只蛟龙。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这就是宝坻区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严于律己的杨俊杰督察。
见义勇为类:

八门城镇陈塘庄村村民路遇车祸,勇救拾荒老人
张绍华,男,35岁,群众,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陈塘庄村村民。张绍华年纪轻轻但在村里有着很高的评价,平时街坊邻里的事情都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办,经常帮助村里的困难群众。不管是酷暑难耐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只要是村里需要人手帮忙,张绍华一定是第一个出现的。
2021年10月22日下午2时,张绍华按照计划去起渔网,当他刚刚路过村口时,却亲眼目睹了一场车祸。一辆黑色小轿车行驶中不慎将一位拾荒老人撞到了路边的护栏外,护栏的下边就是河,当时这位拾荒老人由于汽车的撞击已经意识模糊,如果不及时施救,被撞的拾荒老人就会滚落掉入河中。时值初冬,河水冰冷,如果老人掉入河中,那后果不堪设想。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绍华没有丝毫犹豫,脑中只想着赶快救人,于是大步跨过护栏拽住老人,将老人从护栏外抱出,带到安全地带。紧接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张绍华还多方打听,联系到了老人的家人,最后众人合力将老人抬上救护车,送到医院进行治疗。在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救助行为后,张绍华默默地离开了。
这件事被八门城镇派出所得知。八门城镇派出所民警及时对张绍华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了审查核实,于2021年11月25日将荣誉证书和见义勇为行为确认证书交到了张绍华手中,并奖励他1000元现金。但张绍华却没有接受这笔奖金,而是将奖金捐给了宝坻区八门城镇人民政府,希望镇政府用这笔钱去帮助那些困难的家庭和需要帮助的人。
张绍华说,他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件事谁看到了都不会袖手旁观,同样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他救人也不是为了奖励,而是出于本心。只是简单的举手之劳,却收到了天津市公安局奖励的1000元奖金,令他感到惭愧,所以他将奖金捐给了宝坻区八门城镇政府。这1000块钱虽然不多,但是他希望能够为需要帮助的家庭出一份力,也希望身边的人能够多去帮助他人,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莫因善小而不为,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能够给周围的人带去很多温暖,为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张绍华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青年人应当具有的意志品质,谱写了时代正气之歌,传递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正能量,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的事迹,也必将激励更多年轻人见贤思齐,向上向善。
孝老爱亲类:

不离不弃,高八庄村村民用爱撑起一个家
宋会芹,女,1976年6月出生,群众,天津市宝坻区霍各庄镇高八庄村村民。在宝坻区霍各庄镇高八庄村,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对夫妻:45岁的妻子带着44岁的丈夫遛弯,丈夫脑部有一条很长的伤疤,脑部已经严重受损,但女子脸上并未显现出一抹惆怅。她叫宋会芹,15年来不离不弃照顾因病致智力重度残疾的丈夫李立松,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她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位大姐亲切、乐观、善良,说话时候总是面带微笑。如果不了解她,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如此乐观开朗的人在过去十五年里有过怎样的经历,又是怎样用自己瘦弱的肩膀为患病丈夫、双胞胎儿子和父母撑起一片天。其实她才45岁,正是一个女人最好的年纪,但是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太多痕迹。
1999年,宋会芹和李立松组成了家庭,2000年一对双胞胎儿子的出生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大的幸福。和所有普通家庭一样,丈夫每天上班赚钱,妻子在家照看两个孩子。生活虽不宽裕,但家庭和睦,处处温馨。
然而,2006年4月的一个晚上,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改变了整个家庭。李立松下班回家的路上被车撞到脑部,虽然及时送到了医院,但是由于永久性脑部损伤李立松成了植物人,当时两个孩子刚刚6岁,宋会芹感觉天塌了,孩子还小,丈夫重病,一切压力都转到了她的身上。当时她只有一个信念“孩子不能没有父亲,只要人在,这个家就是完整的”,所以她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支撑。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天还是眷顾了这个家,半年后李立松苏醒了,然而身体已经不能动弹,智力只有孩童的水平。经过两年多次脑部手术,宋会芹每天坚持帮李立松做康复训练,丈夫慢慢的恢复了肢体功能。
因为智力残疾,丈夫总会出门在乱跑,家里门一直要上锁,然后意外还是发生了:一天傍晚,宋会芹做顿饭的功夫,李立松就跑丢了,同村村民帮忙找了4天四夜,最终宁河区的派出所帮忙找到并联系了宋会芹,好在人没出现意外。
自此之后,为了不让丈夫再次出现走丢的情况,她一直把他带在身边。因为李立松智力原因,每天要哄着他玩牌,给他准备零食,当孩子一样照看,还要经常带着他遛弯,避免出现情绪波动。由于丈夫时刻需要人照顾,宋会芹只能在家里兼职加工一些劳保手套,边赚钱边照看家庭,供两个儿子上学,家庭担子很重,她用瘦弱的肩膀在支撑着。
2009年霍各庄政府通过村委会知道了这个家庭的情况,迅速走访摸底,根据各类保障政策,最短时间内为她家办理了低保,残联部门也为两个儿子申请了助学金,为丈夫申请了残疾人重度护理,这一系列生活救助政策极大缓解了这个家庭的经济压力,减轻了她的负担。现在,大儿子已经大专毕业开始实习,二儿子因为大学期间入伍参军两年,2021年刚回来继续读大二。常年的低头工作让她颈椎出现了问题,腰杆也有些佝偻,每天晚上她用大粒粗盐炒热枕着缓解颈部的疼痛。但是看到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也将学有所成,她的眼里是满满幸福。
十五年如一日为爱深情守护,面对生活的苦难她永远保持着一颗坚强乐观的心。她用坚韧、不抛弃、不放弃的大爱品质,用一颗爱心坚守在丈夫身边,尽心尽力地照顾他。这些年的辛劳,宋会芹已经能看到一丝丝白发,显现一丝苍老。她用15年书写着不离不弃,什么是真爱。她的事迹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是爱情,更让我们懂得了怎样去爱。
村民都称赞宋会芹是一个好媳妇,能娶到她是李立松的福气,大伙都把宋会芹的不容易看在眼里,是大家的榜样。